为什么一问三不知,不是一问四不知,五不知呢?那又是哪三不知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2:31:45

在汉语中,人们常常形容一些不负责任或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三不知”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笔》这部书里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概本《左传》。”

再查《左传》,在鲁哀公21年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晋国的荀瑶领兵伐郑,荀文子认为,只有在对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时才可以决定战术。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谋划事情,要对整个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都弄清楚,才能最后决定怎么办,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用兵呢?

可见,所谓“三不知”,是指对情况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全然不知道。在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小明上课不专心,老师提问,他竟然一问三不知。”这句话还用来指某些人不愿意吐露内心的想法,或者不愿意为一些事承担责任的冷漠态度,如“对工作,有些人总是推三阻四,除了问题就‘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人们常常说,也应该都知道它是指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恐怕知道“三不知”来历的人不多。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