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资料 急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0 12:45:44

成都茶馆·老成都的平民茶铺

  春光明媚,成都西郊的老成都民俗城。喝罢跟斗酒,嘴角留有一丝回锅肉的余香,省作协会员冯水木先生、文史专家王大炜先生走进城中茶楼,两位“老成都”你一言,我一语,向众茶客开讲老成都的故事,回忆半个多世纪前的成都老茶馆。

  平民茶铺与“加班茶”

  1935年,成都卖得最火的《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当时有60万人口,共有667条街道,大大小小的茶铺有上千家;其中,有名号的茶铺就有599家。也就是说,平均每条街都至少有一间茶铺。

  那时的老茶铺大多是平民化茶铺,木桌,竹椅,盖碗茶,铜壶。成都人喝茶,讲究的就是“休闲”二字。不打麻将,不谈国事,老百姓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茶水一般维持在4分钱1碗,白开水则更便宜,2分钱1碗。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都人流行喝“三花”,6分钱1碗,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外,茶客可自带茶叶,那就只收白开水钱。

  50余岁的老茶客高先生回忆,三伏热天,拉三轮、卖菜的下力人口渴了,经过茶铺只要喊上一声:“喝‘加班茶’!”肯定没有人会拒绝,茶客马上就会用茶碗盖舀一盖茶水,赶快递给他。

  说起老茶铺盛况,72岁的王大炜记忆犹新。当时成都每天可卖上千碗茶的茶铺有三家,即“华华茶厅”、“正娱”以及“濯江”。这三家茶铺几乎每天都可卖出三千碗茶水,终日茶客如云,往来如梭。

  老成都茶铺的这种兴旺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到1965年,成都老茶铺迅速萎缩,减少了400多家。

  “吃讲茶”与“听战国”

  “耳顺”之年的冯水木先生,将老茶馆的功能归纳为:维护邻里和睦,普及文化历史知识,交流信息。

  维护邻里和睦,是通过“吃讲茶”的方式实现的。如果出现了邻里纠纷,或者做生意的双方闹了矛盾,咋办?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一般都会去找当地德高望重之人来评判是非曲直。这时,德高望重者就会说:“走,到茶铺去讲道理!”

  于是乎,当事人双方邀约好亲朋好友,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则上百人,大家坐到一起,听德高望重者摆道理,评断是非曲直,最后由理屈一方结付茶资。不需要“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