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明先生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4:08:05
有关著名华裔法纪雕塑家熊秉明先生的故事,能够反映他的精神或是艺术造诣,就像舒乙写的《熊秉明先生做鲁迅头像》。越多越好,谢谢

熊秉明先生雕刻的代表作大概要算鲁迅头像了。有这么一个头像,熊秉明也可以永垂不朽了。

中国现代文学馆盖新馆的时候,院子里要放十几尊作家雕像。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刻家们。孙家钵教授在替文学馆物色人选时,一口咬定,鲁迅雕像最好请在巴黎的熊秉明先生做。孙教授说,北大建校百年时,熊先生为北大做了一尊鲁迅雕像,相当好,可以请他再做一尊。不过,一要做得大,二要做成铁的,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若干改进。孙教授自告奋勇,答应替文学馆去联系。熊秉明先生和中央美院的老师非常熟。巴黎是艺术朝圣的地方,中央美院的老师差不多都去过巴黎,或进修,或参观,或工作。他们很少有不认识熊先生的,他是地主嘛,一来二去,便很熟了。都知道他有一尊《鲁迅头像》;不过,头像的最初雏型很小,是几层硬纸板剪贴起来的。看过的人,都叫绝,以为创意、造型都很好。

很快传来了消息,熊先生答应为文学馆做鲁迅头像,而且要有大的改进。他说他先要带一个石膏小样来北京。

果然,熊先生和夫人飞抵北京,由孙家钵教授做陪,扛着石膏小样,亲自登门,送到了我家。小样既不小,又不轻,虽是石膏的,因有半米高,也有相当的分量,千里迢迢,够他们二位拿的。

熊先生谈了他的构思。他很强调:材质一定要用钢材,只有钢材才能充分体现鲁迅先生作为民族脊梁象征的那种硬骨头精神,而且钢材的颜色也最能传递鲁迅先生身上的那份刚毅、朴实和凝重。

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年夏天,熊秉明先生以80多岁的高龄,冒着酷暑由巴黎赶到北京,亲自动手在现场放大样:用气焊枪切割钢板,再用电焊枪组合焊接,天天如此,不吃午餐,连续作业,直至成形。我曾随孙家钵教授去郊区的一座工厂看他操作,大受感动。我看到的是一种近乎宗教狂热一般的对艺术完美的追求,是一种废寝忘食的身临其境,是一种存在于全过程中的全身心的创作历程。

我有点明白了:法国式的艺术辉煌究竟来源于何处?闹了半天,它来源于汗和血,来源于烈日和严寒,来源于八十高龄老汉手中的焊枪和榔头!

当头像在文学馆院里安装时,这种精神又一次得到展现。熊先生和夫人对基石的尺寸、高矮、颜色以及安放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量了又量,看了又看,反反复复地量,测试,比较,甚至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