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本是慈善之人,怎么就成了贬义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8:17:45

始作俑者就成了贬义,鄙人任务这是千古缪义,以至于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孟子/梁惠王上》有云:“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这俑象人形,用作陪葬,岂不残忍乎,夫子心不忍也。孟子这么一解说,就给这句话定了性,几千年来没人敢对此再有异议。事实是这样吗?
  俑,是中国古代殉葬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先秦文献记载,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俑作为随葬的冥器,取代了过去残酷的人殉制度。陶俑的随葬风俗,在中国古代主要盛行于战国到五代,北朝是其中的发展高峰。
  人类社会初期,活人祭品主要是战俘,因为生产力较低,个人生产除养活自己外基本无剩余产品保留战俘无利可图,故战俘主要用作祭祀和殉葬,有时甚至被当作食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逐渐成了社会重要财富,具备了以牲畜献祭代替活人献祭的物质基础,人殉开始逐渐减少,但并未消失。奴隶主贵族因身份等级不同,殉葬的人数多少也不一样,少者墓内1—2人,多者殉葬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墨子在《节葬》中谴责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殉”当时还有自愿者与非自愿者之分,有同穴与不同穴之分。其中,奴隶的“杀殉”,即杀死后再与其主人一起埋葬,非自愿者居多;亲近人的“生殉”,即活埋,自愿者居多。
  无论是哪一种殉葬都是十分残酷的。这种做法不仅不人道,而且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所以后就逐渐使用陶俑以代替活人陪葬社会生产力。因此“始作俑者”本是慈善之人。
  参见http://fh.rolia.net/f0/c6050/hit/post/2019778.html

怎麼是慈善之人?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