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的演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9:19:08

萨哈夫孤胆独唱空城计,
  专家电视快评败走麦城。战事如乱麻,雾里难看花。面对一手 消息短缺,信息不对称的战争报道,正确判断战争进程殊为不易。

  战争爆发的当天早上,搜狐网的一位新闻主任匆匆打来电话,让我给他们写一篇分析文 章。我无奈地谢绝了。我告诉他,战争打起来了,我必须将全部的精力投入新华社的报道中 。直到6月中旬我从伊拉克前线归来,我谢绝了所有媒介的采访,只有几次破例,那是新华 社国际部安排的。另外两次在巴格达的电话连线采访算是我自作主张接受的,一次是中央电 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特别节目,另一次是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由于这两次 节目是介绍我和我家庭的,我推脱不了。

  我这样做不是摆谱,我有我的道理。开战前,部主任李红旗已经委婉地提醒我,今后到 外单位做节目,或接受采访,一定要向主管国际报道的副总编辑刘江请示。我知道,李主任 是位非常和蔼、谦逊的领导和长者,他是我的顶头上司,却提醒我越级请示,显然是给足了 我面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委婉的纪律或者命令,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必须把它 视为命令,至少是一种自我约束。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异常发达的年代,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9029种杂志,近2000种 报纸,电视台360家,电台306家,60万个网站。面对这样的传媒市场,出名是非常容易的事 ,出丑也在瞬息之间。作为一个中东问题资深记者和研究者,我把自己定位于新华社这个平 台,埋头于自己份内的工作,而没有频繁在电视台、网站和电台抛头露面,客观上使我能理 性地看待、分析和报道伊拉克战争,也避免了因为高负荷下分析失当、评论过头而产生的尴 尬。

  伊拉克战争的进程让有的军事评论员陷入了一种尴尬,这场战争竟成为某位“中国首席 军事评论家”的滑铁卢,他的一些电视即时分析和评论大失水准,备遭网民诟病。但是,我 更多的是要为他做些辩护,因为这场战争在很多时候让人看不懂,即使有大量的时间也难以 梳理出头绪,无法判断战云笼罩下的诸多迷局。惟一能自我安慰的是,我和我的同事对某些 事态进行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分析和判断,至少,我们没有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空谈战事。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