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楚”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23:47
我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很多章节都有“夏楚”一词,如《滦阳消夏录》第二卷第35篇,“塾师怒,自击以夏楚。”似乎是一种打人或惩罚狐怪的东西或手段。

夏楚是两个古老的民族,楚族又算是夏族的一支,这两个古老的民族都先后在襄樊地域上生存繁衍,其古风俗至今仍活在襄樊民间,是宝贵的古文化遗存,活着的夏楚文物。

--穿心石、穿天节与《诗经·汉广》。

夏民族认为石头是神性的物质,有崇石的习俗,因而产生了大禹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神话传说。又传说大禹的母亲“吞薏苡而生”大禹。这种习俗在襄樊,就是过去春天里人们常常在汉江中寻找有孔窍的石子,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妇女的头上,祈求生子、吉祥。大人们疼爱喜欢小孩,也有用薏苡作为串珠,穿心石作为串珠,戴在小孩手腕上的。这样,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珍珠项练和手镯。
夏民族兴起于新石器时代,那时襄阳就已有人类居住,最早的居住地是万山,后来逐渐移到了如今的襄阳城区地域。万山是古襄阳人的根,他们经常去万山参加祭祀先祖的活动,顺便在汉江中捡有孔窍的石子,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交往恋爱,这种习俗传下来就产生了郑交甫在万山遇汉水女神(江妃二女)赠佩珠相赠定情的神话传说,有了以此为背景的诗歌《汉广》。
宋代庄季裕曾记述了穿天节的盛况:“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祥。”大意是说,正月二十一日的穿天节,据说就是郑交甫与汉水女神相遇定情的日子。过穿天节时,襄樊全城的百姓都来到了万山,乘船沿汉江而下,在汉江边聚会,妇女们则在沙滩上捡拾有孔窍的小石头,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头上,以祈求生孩子,吉祥幸福。《汉广》为《诗经 ·周南》之第九章。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歌句末语气助词为“思”,相当于现在襄樊人的口语“啥”、“色”、“梭”。王应麟和闻一多非常推祟《汉广》,认为它是楚辞的先声,屈原的楚辞就是沿着《汉广》诗的滥觞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