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惠州有渔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4:39:40
能简介一下吗?

东江,珠三角的母亲河,全长562公里,由北向南流经江西赣州、广东梅州、河源,然后从惠州穿城而过。而惠州早在隋唐时就有“粤东重镇”之称,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千百年来,惠州人民在江边繁衍生息。在这里,有许多倚江而生的不同群落:他们或以捕鱼为生或以搬运过活;或缝缝补补或沿街叫卖。他们随江水涨落而迁徙,他们的生活因时代发展而翻滚激荡,却始终与东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较完整的东江群落生态原图。

  疍家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以船为家的渔民,种类颇多,可大致分为蚝疍、珠疍、渔疍三种,蚝疍采蚝,珠疍采珠,渔疍在内河捕鱼,东江的疍家人应属渔疍。
  走在桥东老街的东江边,总能看到一些小船,或停靠江边修葺,或在江面疾驰,或在水面捕鱼捞蚬……他们就是世代居住在江河上的疍家人。
  走进一户疍家,小船里铺着一张凉席,主人平常吃饭、睡觉全在这里。他们生活简单,没有正规意义上的电器,唯一称得上用电的,算是棚墙上挂着的那只锈迹斑斑的手电筒了。
  桥东码头附近的疍民绝大部分来自广西梧州。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梧州顺江而下来到这里,一直靠捕鱼和捞蚬为生。他们将船驶至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地方捕鱼捞蚬,然后返回桥东码头附近岸上的市场交易。6、7月份,是河蚬最多的时候,大一点的蚬可以卖到两三块钱一斤,运气好的一天能捞两百元甚至更多。但过了这两个月,河蚬就少得可怜。再加上现在很多人电鱼、炸鱼,江里的鱼越来越少,疍民的生计也越来越艰难。
  “可我不愿意上岸,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我还是离不开这船。”40多岁的老倪说。他有着疍家人的典型特征:皮肤黝黑,手臂强壮,脚掌宽厚,脚趾比常人张得更开,这是长年行船造成的,这样子使他在船上站得更稳。他的两个小孩要上学,在岸上租了房子住。“晚上我总要回到船上,船板上睡得踏实,这么多年都在船上,要是没有点摇摇晃晃的感觉,还真不习惯。”
  傍晚将至,一些渔船捕鱼归来,男人忙着收拾渔具,修补渔船;女人则连忙在船头泥炉上烧柴做饭。袅袅炊烟在浩淼的江面上缓缓地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