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的人性论为什么不成立? ?(急,在线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4:58:49

《孟子 告子上》所体现的人性论之不足处,在于他不承认人性同时具有恶的潜在性。

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的性,专指人类特有的仁义行为,而非动物共有的食色行为。孟子认为:善的根源在人性,是内在的;恶的原因是后天的,是外在的。[10]兹将《孟子‧告子上》有关人性论的观点,列之于下:

一,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指人与生俱来具有可以为「善」的根,不是指人出生后,便能做出种种善行,或成为圣人;这些善的根,又名「四善端」。「四善端」指分别可以为「仁」、「义」、「礼」和「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四善端」是人类独有的,而且是人人皆有的。不过,「四善端」依稀可见。能否成为仁义礼智,则视乎个人的存养、后天的教育或环境的影响:若顺这些善性发展,便可以为仁义;若不顺这些善性发展,则不能为仁义。徐复观先生云:「克就本心之发的四端上讲,它是有定向,而这定向是善的。但四端只是『端』,只是『几希』;而其为善,也只是『可以为善』,即是有为善的可能性,但并无为善的必然性;则其受环境的影响更为容易。」。[11]孟子的论证方法是:一,比喻。孟子分别用「以杞柳为杯桊」、「水之就下」、「麰麦」和「牛山之木」,比喻善性是「定性」,而非经过人为的加工;二,模拟。孟子以人「口之于味」、「耳之于声」和「目之于色」都是相同,推论人的善性也是相同。通过以上的论证方法,论证人性本善;

二,人性非恶。一般来说,人的不善行为与人的感官欲望有关。但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不善,缘于人没有存养善性,或受环境影响。不善的行为与人的感官欲望无关。由于不善的行为与人的感官欲望无关,所以人性不是恶的。此可见于:(一)孟子反驳告子时,似乎不承认「生之谓性」是性;(二)孟子认为人之不善,跟人的本性无关。孟子云:「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子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
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12]等,都指出种不善行为与人的本性没有必然的关系。换言之,孟子并不承认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