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落难,小姐搭救,私定终身,考中状元,衣锦团圆”的神话是怎样成为传统戏曲的固定模式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09:12:02
对中国科举制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书生要想考中状元,必然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朝代虽不尽相同,但大体都要由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一步走过来。可中国的传统戏曲,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模式: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般是秀才),在备受冷落歧视的时候得到小姐的同情和资助,然后上京赶考,一夜之间就考中状元衣锦还乡,经常是奉旨完婚,皆大欢喜。我一直不明白,说今天的人不太明白古时的制度还有情可原,古代写戏的怎么会集体失察,以致一错再错呢?请大方之家多多指教,是怎样的历史原因,或怎样的文化心理,怎样的艺术手段促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呢?

高明的问题。
古代戏剧才子佳人的故事是分三步走:私定终身后花园,才子及第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了。还有一些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思想在古代小说里造恶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杜十娘》里让孙富和李甲没有好下场。
我想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和”的思想,以和为贵,喜欢看到统一,团圆的大结局,这也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也是一种大众的愿望的表达。只不过过于程式化了。就拿京剧来说,红脸就是忠肝义胆,白脸就是阴险狡诈,这也是思维定式在做怪。
还有,可能古代小说戏剧可借鉴的少,社会上也很少大肆流传此类作品。因为古代是以诗词,八股文为主导的,写这写书的人在当时被称作是“闲人”。互相交流的也少,弄到最后大家都掉在一个模式里去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事嘛。

vfdxcf

旧社会那些花花公子对艳遇的希望。

这就是传统,不一定是‘衣锦团圆’可能见异思迁喜新忘旧

这就是故事和真实的区别了吧~~
即使真能一步成为状元……这状元也太多了点……

我觉得主要是个节奏的问题,舞台上没必要把每个步骤都体现出来的,
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也不现实,第三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