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历史称谓?按顺序排,要全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7:30:34
如果有历史故事的,请补充一下。我会适当追加分

历史上,南京一共有过多达44个名字,有趣的是,建康路、集庆路居然都曾是南京城的名字。南京历史上曾被称作: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县、秣陵、宣亭县、石头城、建业、建邺、建康、怀德县、费县、蒋州、江宁、归化、金陵、白下、江宁郡、瘅州、上元、瘅州大都督府、江宁县、金陵府、西都、江宁府、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京师、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南京市政厅、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
  最被人熟知的是:建业,建康,应天,金陵,天京。
  详解:
  今南京地区的行政设置应以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金陵邑为最早。从此“金陵”就成为古代南京地区的通用名称。在这以前,春秋时吴国和越国先后在今南京市区所筑的冶城和越城,还不能视作行政设置。此外,春秋时吴国又曾在今南京郊县六合与高淳境内分别设有棠邑与濑渚邑,亦是当时县一级的行政设置。

  秦代在金陵故地设有秣陵、丹阳与江乘三县,其县治分别在今江宁县秣陵关、江宁县小丹阳与今栖霞山附近,均属郡管辖,堂邑县则属东海郡管辖。两汉时上述四县仍然保留,另加设湖熟县(县治在今江宁县湖熟镇),其中秣陵、丹阳、江乘、湖熟四县皆属扬州刺史部丹阳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管辖,而堂邑则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管辖。

  三国时期,孙吴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并定为首都,又将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郡治迁来建业。西晋初,改建业为“建邺”,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故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之首都均称建康,同时也是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治所在。故六朝之金陵既可用首都之名——建业与建康,亦可用州治之名——扬州,还可用郡治之名——丹阳,但“建邺”仅是西晋一代三十余年之名,西晋时的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治亦在建邺。

  六朝时期金陵地区的郡县级设置变动较大。孙吴时有建业县、丹阳县、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西晋时有建邺县(后改称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先称临江县)、丹阳县、湖熟县、江乘县、堂邑县;东晋时除保留西晋所设置的各县外,又加设侨置郡县,以安置中原地区南迁人士,诸如琅琊、东海、东平、兰陵、魏、广川、高阳、堂邑等郡,怀德(后改费县)、临沂、阳都、即丘、肥乡、元城、广川、北新城、博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