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鲁迅 有高手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8 08:41:49
1.本文为什么要以"风筝"为题?

2.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简要回答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小兄弟形象?)

3.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风筝是文章的线索
肖像 动作 心理 语言 活泼,天真可爱,而有些爱发呆的孩子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作者受到政府的敌视 而又对中国的前途无限担忧 对红色赤潮的期望 鲁迅一向忧国忧民忧天下 伟大的文学家

1,文章的主题似乎是多面的。有对兄弟间浓情的抒发,有对封建家长制的鞭挞;有对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对过往的罪责的“无可把握”的悲哀。

鲁迅批评了旧中国的家庭教育的错误方法:一种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另一种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父母往往认为是听话,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等到放他到外面去,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其实这两种家庭教育方法至今还有不少父母在采用。鲁迅的批评,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以上引用连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135803.html

2,运用了象征,引喻,暗示,形象刻画,肖像,心理,语言,动作, 倒叙等描写手法。
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天真可爱的却不得不为亲情所束缚的小兄弟形象。

3,"无可把握的悲哀"--即是在对自我不留情面的剖析的同时,对历史以及对正在延续的历史沉积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对后辈们将造成和正在造成的难以预测和言说的教育悲剧。抒发了作者大悲大爱的宽广的民族主义胸怀。

1:因为鲁迅曾在《国民工报》副刊“新文艺”栏内以“神飞”的笔名发表的《我的兄弟》短散文诗,题材与《风筝》一样,人物相同,可看成是《风筝》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
2:神情描写,外貌描写。
3:因为“我”暴力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记忆深刻,认知错误,设法补过,想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只感到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充满了无限悲哀,是无法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