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我国古代术士的图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20:53:53
最好有谁设计出来了!小弟感谢之!!!!!

我国古代余在洛三年,素所留意,由孔孟老庄而兼及诸子,于汉晋间如淮南《要略》、刘歆《七略》、班固《汉志》、司马谈《六家要指》、王弼《老子指略》、抱朴子《明本》,上及庄子《天下》,颇思其时于诸子之学得有数层看法。其一以为儒道互绌,不相容之事不两立;其二以为诸子殊途同归,皆务为治;其三以为诸子时有所明,更相为用。更有其四,以为诸子皆有所本而出于王官。其事自庄周、司马迁时已多慨叹,至晚近大师如胡适之、冯芝生诸先生尤不能无惑,则是于中华学术本义尚有未能达致者。
久欲有言未遑执笔,而自今兹五月,始在洛下讲习“中国文化史”专题选修课程。余之知交多在淮北,其时便有一函寄呈溪野先生,其中述道:
弟近来撰写关于古史辨的课题,古史辨关系近现代学术极广泛,其结论社会多有误解,甚或可说是利用,如郭沫若等人虽不尊重顾颉刚先生,但颇能与其疑古学说互通,实质目的为以此证实厚今薄古。史学本为学术之本,非经子可比,既孔子亦假先王之典籍而行。然古代史学以著前代之史为正宗,此一方面需有极宽容的态度,一方面在指明前代之所以失天下,而为当朝者戒,实质目的在以古薄今,对当朝者提出监督儆戒,所谓以史为鉴也。今学者多不能为此,而非古,故当朝者得以利用之,以其无所儆戒及监督也,行事得恣意如王安石“三不畏”者。
故古史辨派极需批判,然其治学方法甚简单,本不值一驳,亦本不遑于此。而弟既然已从事此课题,则事出无奈,不得不每日伏安,察其蛛丝马迹,条分缕析,作无谓之功也。
然古史辨关系学术极大,故借此适得泛论百家学术,于陈寅恪、王国维、杨树达诸人之学,每相参验。与顾颉刚师友之辈,如胡适、钱穆、傅斯年、冯友兰、吕思勉、杨向奎诸人,亦多比照,于同时大师如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廖平诸人,亦时有涉及,故亦称有得。
弟由学校定于第9周至18周主讲“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选修课,近颇思此事,得有二讲法,其一多讲常识,间举事例,可收众人之口;其二惟讲专题,举其荦荦大端,干系中国文化一脉之传之关键者,各抒心得,而不及其余。然颇念又有第三种讲法,即如冯友兰著贞元六书是也。夫中国古学,自有正宗妙道,非如当代之主流,或以考据训诂为业,或传西学媚世。陈寅恪先生本学欧美道地汉学,所谓语言学者,而至清华,全主汉籍,自谓其学出于不古不今之间。其人颇能考据,而不同于乾嘉;颇善阐释,而不同于史观派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