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K488 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真是他作品中少有的悲哀,请问谁知道他的创作背景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3:03:30
有同感!米切尔说:须活三辈子,且具有半打个性,才能达到理解莫扎特遗产的境地!我觉得挺有理。梵高:我越是年老丑陋,贫困交加,惹人讨厌,越是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颜色为自己雪耻!其实人哪能理解别人的思想呢,特别是伟人的思想。至于这首曲子,因我没有安魂曲,就将慢板部分在1月27日播放,对莫扎特的纪念,并且纪念11月,12月相继去世的奶奶和外婆,将这位天才的思想传送给她们,以表我远在别处的歉意,所以就越听越觉得悲哀。
讲得太多了,真是非常感谢!如果有空就告诉我一声:小弗指谁?

莫扎特的这首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作于1786年3月。这是莫扎特进入辉煌顶峰、也是最后5年的第一个作品。具体的创作背景不详。

听起来却是存有一种“少有的悲哀”,其实我觉得小莫的作品一直是悲伤的,那种只属于少年的明亮的悲伤。音乐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这里就不详谈了,以下是我摘抄的郑亚红写的《音乐为什么》中一段对此曲的猜测,希望对你能有些帮助。

……最值得讨论的慢乐章用一次升f小调,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中的柔板即是受这一乐章的影响。十二年前《F大调钢琴奏鸣曲》中一个小柔板和它十分相似,十二年后莫扎特在这种曲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乐句更长,更复杂,和声更丰满、更丰富。
(这是从曲子构成上来说)

有人从中听出了“屈从和无望的告白”,有人感受到“淡淡的哀愁”,也有人认为“演绎出悲伤的情调”。
(看来广大人民群众均有同感)

最大胆的分析要属莫扎特传记作家约翰-罗瑟里,他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来分析,将外部世界看做性欲本能的直接扩展,那么《A大调钢琴协奏曲》就是一部弥漫着强烈性意识的作品。“整首曲子贯穿着对尘世间的人们博大的感情,慢板乐章中将对他人这一最为辛酸而又义无反顾地爱臻于纯情。是否被爱的人已不再回来了,我们不得而知:这首曲子向我们倾诉了失去了爱人,且这种恐惧时时袭来,威胁着我们,夺走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其实个人感觉凡是音乐评论都是瞎扯,如此解释到不如用伟大的歌德来做小莫的注脚,呵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音乐为什么》第68页,作者单立一章为莫扎特的27首钢琴协奏曲,并称其为二十七首诗,可见偏爱。

p.s 小莫万岁!小弗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