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了解张伯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8:21:37
张伯苓在抗日战争时期好象创建了一所中学叫“南开”。请问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名牌大学“南开大学”是不是在张伯苓创建的学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南开大学是南开学校(南开中学)的大学部。
但是这个南开中学是在二战前就有了(1906年创办)。正如前面某个回答说的,在二战爆发时,在天津已经先后有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二战时期,因为南开学生有着优良的爱国理念,所以深受日本人的痛恨。在持续的空袭骚扰中,南开学校的中学、大学部迁离天津,其中中学部的成员在重庆建立了一所中学,重庆南渝中学,后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二战胜利后,南开学校迁回天津,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复课,同时重庆南开中学的以保留。

因此说,天津南开大学确实是张伯苓先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但并不是以在二战时期建立的重庆南开中学为基础建立的。早在二战前,南开大学就已经存在了。

张伯苓

(1876~1951) 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

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1949年拒绝去台湾,留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曾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张伯苓(1876-1951),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