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和泓之战相同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1:18:39
很急,谢谢了

“长勺之战”与“泓之战”是历史上典型的两大战例,其相同点均是敌强我弱的背景,均是选择了“后发制人”的战略,可是两次战争的结果却大相径庭。“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战例,弱小的鲁国巧用后发制人的指挥艺术,击败了强齐的进攻,成为万世佳话;“泓之战”呢?宋弱楚强,宋襄公也用了后发制人的战略,却坐失良机,惨遭失败,成为千年笑柄。这是何故?
翻开《左传》,我试图从《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两篇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中寻求个中原由。
从《曹刿论战》的阅读中我们可感受到“长勺之战”获胜的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1)正义之战是“后发制人”的背景。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齐师伐我,公将战。”齐国凌弱,发动是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庄公积极应战,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护,曹刿就是民众中有勇有谋的代表人物,自告奋勇“战则请从”。(2)取信于民是“后发制人”的支柱。文章第二段围绕“何以战?”的问题,写了鲁庄公与曹刿的三句精彩对白,充分展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取信于民,深得民众拥戴的军队是作战的无形精神支柱,是坚强的力量后盾。(3)瞅准战机是“后发制人”的灵魂。文章第三段写战争经过极其简略,当曹刿巧施“后发制人”的指挥艺术大获全胜后,鲁庄公还不明其故。文章最后一段才借曹刿之口交代了战争取胜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赢,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多么绝妙的战术!与此相反,“泓之战”失败的教训在《子鱼论战》中也有沉痛的记载。究其失败的原因,我窃以为主要有二:其一,假仁假义失人心者必败。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逝,宋襄公想继续齐桓公的霸业。楚王假装答应宋襄公当盟主,却于鲁僖公二十一年在孟地的集会上,把宋僖公抓起来,进攻宋国,不久又释放了他。宋襄公不但不知醒悟,反继续联合几个诸侯国进攻郑国,因为郑国归附了楚,于是发生了楚宋泓之战。当时宋国也有良将司马子鱼,他一开头就指出宋弱楚强,敌众我寡,反对轻率地和楚作战,但宋襄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想以假仁假义笼络诸侯,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也要摆出一副仁义长者的姿态,说什么“君子重伤,不擒二毛”(君子在战争中不再伤害已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半白的人)。结果吃了败仗,自己也负了伤,“国人皆咎公”。其二、坐失良机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