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关于溶解的疑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3:07:07
具体的介绍什么是溶解?溶质能溶于溶液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物质能溶于水是指其在水中呈离子状态,还是指呈分子状态

化合物不电离也能叫溶解吗
两答案截然相反,后者好像更加科学,答案有出处吗?
哪个才是对的?

电离跟溶解不是一个概念
蔗糖、乙醇都是能溶于水的,但不会电离,也不存在离子,溶液中除了水分子只有溶质分子。
如果一种物质能溶于另一种物质,那一定会形成一种稳定、均一的溶液。
物质溶于水有的是以离子状态(强电解质)、有的是以分子状态(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溶解,就是溶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均匀分布。判断标准是溶质在溶液中是否电离,比如氢氧化钙,虽然难溶,但是它有少量在水中呈Ca2+和(OH)-均匀分布,所以也说它能溶于水。化合物不电离则不是溶解,而是称为悬浊液。

“如果一种物质能溶于另一种物质,那一定会形成一种稳定、均一的溶液。”
最准确的应该是:溶解后形成的溶质的粒子的直径在1纳米以下的才能叫溶液 形成的溶质的粒子在1-100纳米之间的叫胶体
溶质为强电解质的溶解后,完全呈离子状态
弱电解质部分呈离子状态,部分呈分子状态
非电解质完全呈分子状态

以上出自人教版《高三化学》

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分散,形成分散体系,这个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分散系可分为:
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颗粒大小大于100纳米
胶体:分散质颗粒大小在100纳米到1纳米之间
溶液:分散质颗粒大小小于1纳米

对于水作为分散剂的分散系来讲:根据该物质在一定质量的水中,所能形成均一稳定的分散系的最小质量(常用溶解度来衡量)的大小不同,我们把物质分成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等。

对于溶于水的物质,根据它在水中能否电离,把这类物质(化合物)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就是溶于水后可电离(如氯化钠),非电解质溶于水后不电离(如乙醇)。
电解质按它在水中是否完成电离又分成:强电解质(完成电离)与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化合物是否电离与是否溶解,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把氯化钠加热到熔融,它电离了,但不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