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找到世外桃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2:02:03
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找到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你是说《桃花源记》吗?
如果是的话
那是因为世外桃源是陶渊明虚构的
所以找不到

渔人离开是因为割舍尚留在世间的亲人,虽然外面是战争年代,但还是因为亲情,从他边离开边留下记号可以看出,他希望带着亲人再次回到世外桃源.
而不能回来,则表示他因为割舍不掉情缘,而放弃了更好的生活.

因为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之所以说后人找不到了,是为他的故事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