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辰羊翻 疏吏翻 息亮翻”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1:04:23
读资治通鉴时遇到很多“辰羊翻 疏吏翻 息亮翻”之类的词,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表示某个字的读音,这是一种注音方法。即反切法。
例如辰羊翻,大致是表示那个字是辰的声母,羊的韵母。但其中具体的情况很复杂,还有清浊音、古入声字等音的问题。可以看看这个解释。
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 “反切”是“反” “切”两种注音方法的合称。这两种方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 顾炎武 《音论》里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

反切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