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怎么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1:16:21
举例说明外延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概念内涵模糊。概念或范畴是理论的基本元素.概念是否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决定了概念本身的分析力,而且标志着理论抽象的程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概念则是模糊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理论范畴和经济概念的非确定性,无论外延、内涵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比如本末、奢俭、兴利、除弊、富民、长技、商战、轻重、子母等,都没有明确的公认的定义,谁也说不准它究竟指什么,也不顾前人、旁人的用法,用意会的办法去理解并运用各个经济概念。这些概念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但同时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伸缩性。不是概念更新以适应涌现的新事物,而是新事物纳入旧概念。例如,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末”,把投资纳入“奢”,把西方先进科技纳入“奇巧淫技”,然后按照“重本抑末”、“黜奢崇俭”、“尚朴”等教条,反对资本主义,维护落后的小生产经营方式。这些模糊性很大的经济概念所形成的经济理论,如兴利除弊、子母相权等,初看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完全是对的。但正是在这些口号下,却隐藏着许多完全不同的政策主张。因为它可以任意解释。著名学者萧功秦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概念思维的不可离析性和板块性。这些模糊的经济术语所构成的经济思想,也必然是模糊的,更糟糕的是,依据模糊经济思想制定经济政策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意会性,从而为各级行政官员曲解政策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是论证过程的模糊性。中国历代思想家,尤其是观念偏激的思想家正是利用模糊推理、逐渐偷换概念的办法把立论与结论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它的基本格式是“如此……则……则……如此”。仿佛治理国家就只要按他所开列的只有一味药的药方就够了。一般来说,论证过程的模糊性,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概念在转换过程中逐渐扩大,舍弃其他原因影响。如正名、抑末等主张;一是概念在转换过程中逐渐缩少,舍弃其他可能结果。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辉煌的经济思想衰落了。严复译《国富论》出版后,西方经济思想开始传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开始传人中国。50年代以后,处于正统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也登上了中国经济学大雅之堂。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上述断裂仍未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