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为什么论“门”,飞机为什么论“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5:26:34
为什么说“一门大炮”,“一架飞机”
大炮和飞机这两个词汇进入汉语的时候,量词当时是怎么选择的。
如果说“一尊大炮”还好理解,大炮重,用称呼雕像之类的量词来称呼,
这个“门”字实在有点令人费解,除了大炮没有其他东西用“门”了。
这个飞机论“架”,也有点奇怪,马车可以论“架”,飞机为什么呢?
没有确定的答案吗?

“ 大炮的档护板像门”貌似不对吧,早期的大炮是没有挡板的。明朝的的大炮都是只有一个炮筒的。给大炮加装挡板好像是很后的事情了。
关于炮称门的原因,俺个人提供3个猜测:
1、来源于抛石机(最有可能),“炮”源于“炮”,炮就是抛石机,古人很可能是用称呼抛石机的量词来称呼其继承者“火炮”。而抛石机的样子很像大门。
2、可能是早期大炮都摆在城墙上,可能在城门附近部署比较集中,于是人们就用城门的门来衡量大炮了。
3、明清两代有用“军门”称呼“总兵”“将军”的称呼,朝廷又经常封大炮“某某大将军”的荣誉称号,所以用“军门”的门来称呼大炮了。

补充关于抛石机的形状的描述:
抛石机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觉得说法2比较牵强,说法1很有可能。

早期大炮都摆在城墙上,可能在城门附近部署比较集中,于是人们就用城门的门来衡量大炮了

至于一架飞机,我认为是前人知马车速度较快,后来见到会飞的机器也就沿用了
此外古代神话中会飞天的神乘作的也多为车,照搬而已

大炮的档护板像门,飞机像车。

那是几个专家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乱说的,开始比较清醒的时候有个专家说大炮应该论辆(他想因为用车拉,太重了),后来他没喝过另外那几个专家,这几个专家看他来气,顺口说大炮论门。
至于飞机呢也和这个解释差不多。

strikerzhu - 都司 六级说得比较在理

习惯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