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尽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4:42:39

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对“孝”的含义,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杨先生指出:“孝”,其实就是顺从和尊重。像我们五六十岁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你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上有老、下有小,再苦再累都得对得起良心,服侍老人从来都是顺着,也没觉得烦。

38岁的出租车司机纪某说:“孝”就是哄,人老了心眼儿都小,你只要心里有数,表面上哄着,顺着老人不就行了一大家子住这么挤,做儿女的应该带头造个好气氛,大家融洽了,老人也特爱帮着你买菜做饭看小孩,分担家务,这不挺好吗?

在校大学生小李觉得“孝敬”应该是尊敬的意思,是建立在子女对父辈爱的基础上的。“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养育我们,双方有了感情,就有了爱,也就有了孝敬,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被教育出来的麻木的机械的操作。”

看起来,对老年人来说,文化基因中“孝”的观念早已被教得根深蒂固了,这是种自自然然的依辈份次序所定的东西;中年人务实,为家庭和睦,把孝敬当作一副润滑剂;青年人则注重内心体验,由爱而孝敬,总有那么点审美的意味。

怎样算“孝”,怎样算“不孝”,这是否应该有个标准80多岁的陈奶奶夸起了她的儿媳妇:六十多了还伺候我,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的,没一句怨言。我把她人也累老了,这孩子真孝顺!

退休工人王大爷提起他儿子眼泪就下来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不怪他。他工作那么忙,我这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的,净给他添事儿!他爱骂就骂两句吧,反正别不管我就行。问到他儿子算不算“不孝”,老人连说:不算,不算。

目前我国城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因此许多人从服侍的满意程度上对“孝”与“不孝”加以区分。从对老年人赡养与否的角度看,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将“养不养父母”作为一条衡定“孝”与“不孝”的标准。

在行为层面,怎样的举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老人留下“孝”的印象呢?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周六周日都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小刘母亲说:“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孤独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