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密度分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15:17:49

密度
(g/cm3)
水星 5.43
金星 5.25
地球 5.52
火星 3.95
木星 1.33
土星 0.69
天王星 1.29
海王星 1.64
太阳系天体分三类

昨晚与会代表、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通过电话介绍,超过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后草案,就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达成共识。

最终决议把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原九大行星除冥王星外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个行星依然被称为“行星”;在20世纪之后陆续发现的冥王星、谷神星、齐娜星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是不是大行星,几十年来天文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由于冥王星比地球甚至比最小的太阳系行星———水星都小很多,且旋转轨道为不规则的鸭蛋形“过山车”状,和其余八大行星近似圆轨道不一样,更多专家倾向于认为冥王星和其他八大行星不一样。

这次决议把彗星等不满足行星、矮行星定义的天体,暂时被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包括绝大多数的太阳系小行星、绝大多数的海外天体其他小天体。

12行星草案未获通过

按照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即便前两个条件满足,但还没有清空自身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就不叫行星,而起新名字为“矮行星”;矮行星定义特别指出,矮行星也不是一颗卫星,故此前专家推测的冥王星卫星———卡戎星没有列进矮行星行列。

朱进介绍,在分决议草案中,还建议在八颗行星前面加上“经典”二字,以区别其他行星,该建议未获通过。

昨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等专家介绍,在决议最终通过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曾提出过将太阳系行星由9个升级为12个的草案,将谷神星、齐娜星和卡戎星也包括在行星行列,该草案同意率仅1/4,专家们辩论后又由联合会提出修改后的草案,以绝大多数票最终通过。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