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好心人,帮我一下,关于历史的一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2 02:01:03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厚敛以自利…….上始即位,犹循常制,……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是月,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只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文中"唐天宝"指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文中"上"指哪个皇帝?

(3)以文臣做方镇守帅对谁有利?

(4)上述史料涉及到的措施有何弊端?

1 . “天宝”为唐玄宗年号

2. 宋太祖
3. 皇帝

4. 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

这个应该讲的是宋朝的事
1.天宝是唐玄宗时候的年号!是后期的,当时爆发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就是地方势力的庞大
2.是宋太祖 主要是说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做的事
3.对皇上有利 它可以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出现唐天宝年间的事
4.积弱局面.军队战斗力下降,给养巨大!官员冗滥!

1,唐玄宗时期
2,赵匡胤
3,对皇帝有利
4,文臣不识军务,但有利于皇帝的管制;外权的削弱在和平时期确实是可以防治叛乱的出现,但是在战争时期却是最大的隐患。若是配备有忠心不二的武将为副手,文武相融未为不可!
以上只是小女子人个看法,仅做个人小见解~

yun

1:唐玄宗;

2:宋太祖;

3、4:以文臣知方镇,本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种制度,对皇帝对百姓都是有利的。但是在宋朝的国内(重文轻武)国际(辽夏虎视眈眈)大环境下,这种超前的制度只在短期内避免了赵宋重蹈五代速亡的覆辙,长远来看,却使整个战略大环境陷入被动。

文臣并非全不知兵,范文正夷称“小范老子”,“兵甲富于胸中,忧乐关乎天下”的评价也不是白捡的,只是在于皇帝能不能知人善用,用得其所。

赵宋一朝的武将,其命运很多都令人叹息(尤以狄青为最,因位高以枢密而贬出京城,路上郁闷而死,令人痛哉惜哉),因承“武将不执权”的祖制,连皇帝也不能对他们的境况有大的改善。若能将这些能征惯战的宿将集中在京城的某个部门(类似总参谋部)做一些战略分析和建议之类的工作(当可加强皇帝帝和宰相对前方的整体把握,作出较正确的决策),在战时则选调信得过的将领赴前线指挥作战,战毕复归“总参”。文臣只负平时守边和治民之责,战时可负责后勤。

剑菊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1 . “天宝”为唐玄宗年号

2. 宋太祖
3. 皇帝

4. 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
回答者: 是_哈哈_那只 - 江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