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中的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8:12:40
骆宾王的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早在魏晋时期,生逢乱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们发现了蝉的另一面。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又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