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过关于孔子的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17:28:54
谁写过关于孔子的书谁写过关于孔子的书谁写过关于孔子的书

王焱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广西 桂林 541004)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孔子心中的君子就是一个“修己”(《论语·宪问》)的形象。“修己”就是修养自己,即按照礼的规范约束自己。孔子认为只有人人皆做到修己节欲,整个社会才会安居乐业。

由此可见,孔子的人欲观既不是纵欲的,也不是禁欲的,而是节欲的,即礼义与欲望的调和。孔子在承认人欲合理性的同时,更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把人欲规范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从而使得人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得到协调。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节欲观及其现实意义 王焱

多了,我家就有本孔子的传记,不过不是出名的作家

我昨天写了,收2分算了,88

王焱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