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说明了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4:13:59
从戏曲方面出发,速度啊

东北农村多年来流行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一如此受人宠爱的“宝贝”,是从100多年前东北地区的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的。

  “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曾用的比喻可谓形象之极。

  发展至今,这一地方剧种相继出现民间传统二人转、专业二人转和茶社二人转三个门类。有关专家介绍,有史料考证的二人转大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东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出身的艺人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创造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小戏,其称为“蹦蹦戏”,很像西方吉普赛大篷车艺术那样,是个“游走”的艺术。也就是在“游走”中,这种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小戏又吸取了冀东莲花落、什不全的许多艺术精华,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

  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剧种进入艺术成熟期,积累了上百个剧目,形成了以“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为艺术核心的演剧形态。而“二人转”这一称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

  二人转产生之初,民间艺人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欢乐,也带来大山外的消息。田间地头,随意一片空地,不需任何布景、道具,只凭一男一女,又唱又说又舞又耍。两个演员与剧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不稳定,可以“跳出跳入”。根据演出需要,演员“转”个身即可由年愈半百的婆婆变成年方二八的妙龄姑娘;不需幕起幕落,不需当场换装,就可以生动形象地演出多时空、多场面、多人物。正如艺谚上说的,“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儿”。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组建了艺术团体。按当代戏剧美学思想,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和表演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提高其文学性、艺术性,使其理论化、规范化,并创作出一大批可以和传统剧目相媲美的优秀剧目。

  专业二人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演出高峰期。1980年组建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该团建立20余年,一辆特制的大篷车伴着他们在黑土白山之间走村串乡,演出近万场,常常出现“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爆场面。但90年代中后期,不少专业二人转院团由于对演出规范化的强调有失偏颇,有专家将这一时期专业的演出概括为“三靠”——“说唱靠本子,唱腔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