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与和和谐社会的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16:16:04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而“和谐社会”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还是很落后的。但为什么流传千古?难道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小康”包含着“和谐”;“小康社会”期待“和谐社会”的到来。

“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种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

一、在治理方略上,前者侧重结构,后者侧重关系。
小康社会侧重结构,是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一种组织模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秩序的稳定模式。社会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与系统间通过直向互动与横向互动而相互适应,达至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从这一视角上看,“总体小康”之所以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因为还未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自身等诸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因此,“全面小康”治理方略的提出,强调摈弃单纯地将经济增长,尤其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尺度,用社会系统的思维理念去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以完成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和谐社会侧重关系,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经历了帕森斯为代表的系统理论、卡罗尔·梅叶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到以苏珊·坎普为代表的系统与生态理论,较好地体现了和谐社会“侧重关系”的本质。在理念上,它以人为社会系统的核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