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歼负10工程?好像是初中政治涉及到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0:54:36
我妈妈是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她老人家让我这不成器的儿子给上网查查,可是百度都没有啊,希望各位帮忙了!

歼-10研制始于80年代。当时中苏交恶,自然谈不上引进苏-27的问题。而歼-8II明显是一种带有应急性质的过渡战斗机。因此,作为一段时间内唯一的主力战斗机研制的歼-10,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它“多用途战斗机”的命运。“一支独秀”的结果是它必须担负包括制空、拦截、对地攻击在内的多种作战任务。
为了满足多种任务要求,歼-10选用了高、低速性能俱佳的近耦鸭式布局。它通过选取较大的机翼面积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获得了较低的翼载和较高的推重比,结合近耦鸭式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机动性。同时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兼顾了高速和低空飞行的性能要求,包括采用可调进气道,选用小展弦比机翼等,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多用途战斗机必然是多种要求的折中,面面俱到也即面面不到。歼-10可能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最优秀的,但其综合作战能力却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步。
就常规机动性而言,根据估算的数据,歼-10空战推重比略逊于F-16A(后者约1.15),优于F-16C,翼载则小于F-16任何型号。由于F-16采用固定进气道,高空高速性能无法和歼-10匹敌,只有在中低空亚音速区双方互有长短:由于歼-10诱导阻力大,推重比略小,估计其中加速性、爬升能力以及稳定盘旋能力可能略逊于F-16A,但必定优于F-16C,而瞬时盘旋能力则优于F-16任何型号。
至于时下流行的“过失速机动”,歼-10研制之时还没有这个概念,并不能要求太多。但笔者以为,只要能够在大迎角/超大迎角时保证飞机三轴的稳定性,就有了进行过失速机动的基础。有些飞机不能进行过失速机动并不是由于控制面失效,而是由于某个轴的稳定性丧失,进入发散运动状态(例如尾旋),造成飞机失控。不过,这就不是照片上所能看出来的了。只能希望歼-10能够具有这个基础。
最后的问题是隐身。鸭翼的存在确实会增大飞机的RCS,这也是当初ATF论证阶段放弃鸭式方案的原因之一。不过,歼-10本来就是瞄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研制的,而且以我们当年的技术水平要满足隐身要求,可能也是有心无力。尽管对于21世纪初的战斗机而言缺乏隐身能力确实是一个难以掩饰的缺点,但也是无奈之事,只能寄希望于隐身涂料,能达到欧洲三代半战斗机的隐身水平也就差不多了。
不管怎样,歼-10毕竟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上研制的,如果能够达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