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相知或有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2:34:54
这是陈寅恪的诗句吗?整首诗是什么?这首诗的背景或者后面的故事怎样?
好像汤显祖也说过类似的话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所以《文心雕龙》有“知音篇”,劈头就发为感慨:“知音其难哉?”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陈寅恪宁愿相信:“后世相知或有缘。”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受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可谓深明此中三昧,他先就对阅读他的作品的人表示了相当怀疑的态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有多少读者、研究者,曾殚精竭智地想解开《红楼梦》的谜底,颇不乏痴心不改或谬托知己的“解味人”。研红解红的一大特色,在一个“痴”字,不痴不呆,不足以言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第三回嘲讽贾宝玉的这首《西江月》,用来形容一些红迷和红学家,再合适不过。上句称“寻愁觅恨”,当指女性读者;下句以“似傻如狂”相形容,自然是读者中的男性。“痴人说梦”这句成语,本来寓负面意涵,但如果以之概括历来红学研究者的痴情状态,反而有若合符契之感。
  因此我的研究《红楼梦》,距离此门学问的专业水准,不知相差有几里许。主要是我用“情”不够专一,远没有进入痴的境界。不时为另外领域的其它学问所吸引,研究一段红学以后,就不想再研究了,老想告而别之。可是你看周汝昌和冯其庸两位先生,研红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周先生已是望九之年,然著书不辍,文章铺满南北报刊,电视讲论,神采飞扬。而且创辟胜解,愈出愈新,他新近两本研红著作的书名,一叫《红楼十二层》,一叫《红楼夺目红》。冯先生也已八十有二,仍研红不倦,不断有新书出版,不久前竟托人送来三大厚册《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装帧精美,气象万千,光是书前的序言就写了三万多字。卷首题诗,第一首起句:“老去批红只是痴。”第二首结句:“老去方知梦阮颠。”扉页图章,赫然四个篆书大字,正是“痴人说梦”。研红研到以“痴”对“颠”,晚生后学就不容易望其项背了。但研红也让他们变得更年青了。
  周、冯两先生毕竟是科班出身,专业如此,成就骄人,精神可敬,但还不至于让人感到惊奇。值得惊奇的是另有一位出身名门的佳公子,

后世相知或有缘 诚征下联一副:有缘相识无缘相知终难携手到老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有幸相知,无幸相守,沧海月明,天长地久' 有缘无份空痴想有份无缘暗凄凉有缘有份情意长无缘无份独悲伤未曾相识已相知未曾相爱已无情未曾酒醉已清醒 有缘无份空痴想有份无缘暗凄凉有缘有份情意长,无缘无份独悲伤未曾相识已相知未曾相爱已无情未曾酒醉已清醒 难到着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有缘无份???为什么我和她相识相知相爱,却不能最终走到一起??? 难到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有缘无份???为什么我和她相识相知相爱,却不能最终走到一起??? 如何判断是否与佛或道有缘?? 大运河的修建,对当时社会或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相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