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举一反三法的释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6:37:38
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语源于《论语 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孔子重诗教,据《论语》记载,他曾称赞过两个弟子能举一反三: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子夏。

朱熹: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意思是,指出一个墙角就知道其它三个墙角,问一个问题能够回答十个问题,这是学习的人深深用功、熟悉探究各方道理之后,前后左右都弄懂弄通了,才能达到的境界。

意思是,指出一个墙角就知道其它三个墙角。
此句出自朱熹: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意思是,指出一个墙角就知道其它三个墙角,问一个问题能够回答十个问题,这是学习的人深深用功、熟悉探究各方道理之后,前后左右都弄懂弄通了,才能达到的境界。
一以知十。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闻:听到。本句大意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应该是听到一就知道十。这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一段对话的内容。孔子向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学得更好?”于贡回答说:“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就可以知道十,而我听到一仅仅知道二而已。”这段话的目的在于强调学习中应贯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的原则,反对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这种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以增强教育效果的原则,是行之有效的正确原则。

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隅(yu愚):角落。这两句大意是: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的名言。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认为受教育者先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教育效果会好得多。他以举隅为例阐述这一教育原则: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说明启发式教育方法还没有奏效,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还没有真正理解,因此便不能急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孔子所阐述的原则是极为深刻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此句所作的比喻,被人改造成为“举一反三”的成语,应用在我们日常的口语中。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述而》

问一个问题能够回答十个问题,这是学习的人深深用功、熟悉探究各方道理之后,前后左右都弄懂弄通了,才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