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试了,急找一分关于<荷塘月色>的阅读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8:21:13
我高二,呵呵

句子解释:
1.结合阅读全文,揣摩“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含义。
通释:一般认为由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险恶现实引起的。像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那天晚上,他在妻子哼眠歌时作了一次短暂的“出游”,似乎想逃避现实,但到底还像是做了一个梦,还是回到了现实之中。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作者家庭中的父子、(继)母子、婆媳等之间的矛盾使然。作者处在这些矛盾的中心点,在事业和感情上都感到苦闷。
还有人说,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朱自清屡屡写信回家;然而父亲一直没回信,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2. “颇不宁静”一句与课文中间、末尾哪两句描述思想感受的句子构成呼应?是怎样呼应的?
通释:跟课文开头一句写心情相呼应的两句话,可谓卓然醒目,一读便知。一句是第二部分在具体描绘荷塘月色美景及四周树上蝉蛙争鸣之后,笔锋一转:“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另一句是在发出这一哀叹之后,他又想到梁元帝与众艳女的嬉戏,这种场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当然无福消受也不屑消受,于是美梦方醒:“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因“心里颇不宁静”,故试探着游离现实,但又不能“得意忘形”,“超然物外”,发出一声充满“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慨叹。遥想昔人采莲南塘秋,但还是令自己想到现实中的江南。文章首尾及第二部分末三句描述心情的句子“遥相呼应”,使文章的情感线索凸现在读者面前。
3.“荷塘月色”其实是一个情景,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段落,按“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层面来描写?
通释:这可以从第一部分末句中“受用”一词寻到门道。受用者,慢慢享用之谓也。一个情景分两个段落、两个层面描写,充分体现了“受用”的特点。
又可从全文的文眼“心里颇不宁静”看,不是烦恼焦躁,“感时花溅泪”一语写尽,也不是兴奋激动,“一夜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作者是“踱着”的,又把眼前的“独处”当作享受,所以“有的是工夫”,能从容地观察欣赏,而后又能层次井然地描绘。
4.从哪些描述中可见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力特别深切?
通释:感受力有两个要素,一是生活场景,二是触景而生的情感。感受生活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