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哪是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3:11:53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取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不难掌握。假设我对你说“学雷锋不好!因为雷锋以前就是个贪图小便宜、损人利己的坏人。如果学了雷锋,那么就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就没时间进行自我修养。”

当然,我给你说的是错的。但看你怎么来批驳我。

在我上面的话里面,学雷锋不好是我的论点,雷锋以前是什么样的人是我的论据。学了雷锋就怎样怎样这一推断过程,算是我的论证(论证得不好,见笑)。

那么,如果你直接咬住“学雷锋不好”这一错误观点,来批驳我,就是驳论点;如果你列举真实的雷锋事迹,来批驳我关于雷锋是什么样的人的论据,就是驳论据;如果你找出我的逻辑错误或者论述过程中的结果错误,来批驳我,就是驳论证。

论点就是失掉自信力了,
而吗则是驳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