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播学概念的“漏斗效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2:52:01

无用的信号分布在网络的各个终端,最后都叠加聚在前端,形成“漏斗效应”,淹没有用信号,使高速数据的回传困难。

信息之所以为信息,在于信息对于人的有用性。信息功用的体现伴随着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即存储和提取。

首先在大脑之外,信息的存在状态是自在的。当大脑接触到信息时,即刻苦进入感觉登记阶段,这个阶段原始信息完能进入人的大脑,但是却不能形成长时记忆,更不能向别人言说,即无法传播。例如,王勃刚看见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还没有想到那两句诗,根据视觉中的小孔成像原理,王勃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那个场景,形成心理图像。这步是感觉登记,王勃还没法写出来。接来是大脑对信息进行编码,这步是对原始信息的高度概括,省去了很多不重要的信息。如王勃省去了“天,山,船,风”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最后编码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即是场景中原始信息的编码,存诸在王勃的大脑中,所以最后能够写出来,也能传播开来,以至流传至今。

当原始信息经过编码,大脑中形成符码,符码具有信息再生能力,即反映成再生出原始信息,并衍生出相关信息。当王勃写下《藤王阁序》后,在坐诸人都拍手叫好,其诗一方面吻合了当时场景,状物描景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句,还有衍生了“悲壮”之情。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作实验证实符码再生成信息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符码只能反映主要原始信息,略去诸多细节;二是再生信息具有条理性,表现出大脑编码的痕迹;三是提取主体加进个人主观的东西。时值今日,画家能根据王勃的诗画出“心理图像”却不比当初王勃看到的场景。

存储信息时,从原始信息到符码,信息量在绝对值上是从多到少,原则是“去精取精,除伪存真”,在图像上形成漏斗状。提取信息时,从符码到再生信息,信息量在绝对值上是从少到多,原则是“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图像上形成一个反向漏斗。综上所述,信息的存诸和提取,表现成一个双向漏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脑的编码是关键的一环,符码编得科学,再生信息能反映原始信息,符码又能在大众中衍生出新信息,就容易传播;反之则难。

二、广告编码现象

广告传播过程在信息加工处理上表现出了双向漏斗原理。针对个人而言,编码发生在个体大脑中;针对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