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没有祖国 这句话是谁说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1:01:45
请点明出处。
再次强调,请答者详细注明出处。

马克思说过,工人阶级无祖国。

《国际歌》中所唱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此英特纳雄耐尔非共产主义,而是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法语),“国际主义就一定要实现”不过是全球化的诉求而已。因为当时的工人运动家们相信,只有淡化民族特色、强化阶级特色,即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运动才有胜利的可能。工人阶级才是真正全球化的主人。因为资本的全球化是为了私人的,是为了资本家个人的,而工人阶级的全球化则是全体人民自己起来作主人。所以,这两个全球化是有本质不同的。
百多年过去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今高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作者过激了吧?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谁都知道,如果没有资本全球化,也就不会有工人阶级的全球化。所以,事实上是不会有人以为在没有资本化的条件下,就可以直接实现工人阶级全球化的。只不过,工人阶级要求的是,在资本全球化的时候,要按照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而资本家的全球化则是要求资本的利益而已。往昔的“工人没有祖国”变成了“资本没有祖国”。抵御着“英特纳雄耐尔”的是我们这个昔日的“地域性共产主义”国家,而抵御的借口则是“中国特色”。这个句子肯定是完全错误的。作者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候,显示出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在论述中国具体问题时,却总是带有不科学的片面性。从此文也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的教条主义分子是什么样子。虽然我不能说本文作者如何,但是这种对中国的论断确实不符合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理解。强调“中国特色”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要使中国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来抵制、拖延这种融入。何以见得“中国特色”就是抵制开放和融入世界格局呢?当然,要防止这种倾向是对的,但不能把中国特色问题说成是这种性质,那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特色的。其实,开放与中国特色是一对孪生兄弟,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从哲学上说,中国特色就是本地性、实践性和主体性,也就是工人阶级性。只有工人阶级自己掌握资本,才能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学到手,不然就成为资本的中国化,而不是资本的中国工人阶级化。实际上即使我们象“明治锥新”时的日本那样以“全盘西化”为口号,也不见得就能建成一个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中国特色”是操作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