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救)唐宋词的发展与苏轼改变词的命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09:54:05
希望各位帮帮忙,谢谢!!!等着救命!!!

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