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对于牧神的午后的诠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13:27:20
急需!!!!~~德彪西《牧神的午后》~~

为何法国作曲家德布西的名字永远与‘印象派’一词放在一起呢?那就要从他于1894年完成的化表作‘牧神之午后’说起。首先德布西在世的年代 (1862-1918) 正是法国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冲突最深的时期,而且法国人因民族的自尊,普遍有抗衡德奥文化扩大其在欧洲影响圈子的趋势。画家马奈 (Claude Monet) 于1867年在巴黎展出的名画‘日出印象’引发出一系列被命名为‘印象派’的创作潮流。印象派画家丢弃浪漫主义所追求的浮夸,不再以绘画人物作为中心思想,而是对光线、原始色调、大自然事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作平实的描绘。与此同时在文字艺术界中也出现了一批‘象征主义’诗人 (Symbolist),他们以自由诗节格式抽象地将各样事物或事件所代表的意思以提示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也注重文字的声音或从文字中诱发对声音的联想,并渴求语言能拥有本来只属于音乐的抽象而不直接的特质。

象征主义代表诗人之一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比德布西年长二十岁,他与德布西的交情建立在相互欣赏和学习对方在本行的才华上。德布西更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参加他们的艺术论聚会,受着这班艺术家追求创新观念的影响。‘牧神之午后’正是德布西因赞叹马拉美的同名田园诗并受马氏邀请为其用音乐来演绎而创作的‘前奏曲’;德布西本来打算继续为谱写‘间奏曲’及‘释义终曲’,但可惜未能成事。

马拉美的诗篇‘牧神之午后’(牧神是罗马神话中长有羊角羊腿的农牧之神、而标题可译作‘农牧神在某天下午的经历’) 在诗坛上享有等同于德布西的音乐版本在乐坛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诞生经历了三个版本和前后十一年的时间 (1865-1876),灵感的主要来源是邦维尔 (Banville) 的短剧‘林中月神’(Diane au bois)。全诗共有116行,以牧神的第一人称在介乎现实、梦幻与回忆之间徘徊,标题下更注有‘田园诗’的总题。内容的意象简略如下:

‘牧神在半睡半醒间陶醉于对一群盘旋于林中半空的美丽仙女的暇思中,但又不敢肯定这群温柔放纵仙女的造访是他神魂颠倒的幻影还是回忆。在炎热的白天没有水溅,只觉他的长笛和管子把乐音如微风般倾洒在树丛中。在葡萄藤棚架绕出喷泉和漂浮着安宁间又看见一群水中小女神的飞翔。整个画面燃烧后牧神醒来希望面前和暖的光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