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电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1 19:20:23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影片,但是不记得名字了,只记得里面的一些情节。现在很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帮帮忙了。:)
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讲的是一个中国小男孩和一个日本小女孩之间的友谊。小男孩和小女孩经常在一起放风筝。两个人的友谊都系在风筝里了。
后来,小男孩被日本兵抓去做了病毒实验,小女孩哀求父亲放过小男孩,可是没有结果。
记忆最深的就是我将要说到的这幕:小男孩躺在床上,小女孩在一旁哭着给他折纸鹤,因为只要折够了一千只纸鹤,生病的人就会好起来。小女孩折啊折,折完了最后一张纸,可是离一千只还差一只。小女孩着急了,最后想到自己家里还挂着一只纸鸢。她哭着跑着叫小男孩等她,可是等她把纸鸢拿到小男孩面前凑足一千只时,小男孩已经走了。
影片的最后镜头是:夕阳下有两座坟,而小女孩的爸爸,一个日本人,举枪自尽……

谢谢帮我的人,谢谢~~~~~~~~~`

--------------------------------------------------------------------------------
  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曹雪芹在北京宣武门里的太平湖冰面上,曾兴致勃勃地为朋辈表演放风筝,他那“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的放飞技术,使在场的观赏者乍惊乍喜,赞叹不已。

  毫无疑问,我们的记忆总是有所取舍,男人记住自己的骄傲,女人记住自己的青春。正因如此,十年前的一次自我放逐依然历历在目,大路一直向西,“夕阳永不落”,巴扎嘿。我的人就像一只风筝,飘过了喀拉昆仑山就是无遮无拦的天空,风筝线就是那漫长的西行国道。

  相似的场景——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最后一场,安东奔向大海。孩子好比风筝,大海好比天空,镜头的轨迹一如丝线,无始无终,永生难忘。自由的感觉,真像飞上了云霄。

  说起风筝,就要回到我们做孩子的时候,用“田字格”也能制作粗糙的“瓦片儿”,用报纸糊成“屁帘儿”。引号里的词,前一个是小学生用的习字本,后两种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风筝造型,却一样可以高飞云天。

  风筝是可以寄托梦想的,我记忆中最早一部关于风筝的电影,是文革刚结束时重放的儿童片《风筝》,中法于五八年合拍而成。大意是讲一个中国孩子的风筝飘呀飘呀,就飘到了巴黎,法国孩子拣到了,于是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孙悟空的帮助下飞到了北京,和那个中国男孩在长城脚下共叙中法友谊云云。故事浪漫得很,但正像断了线的风筝,有些浪漫过头了。

  我还有个好故事,是真人真事。说是1943年,有个叫孔祥泽的学生在北平北华美专学习绘画和雕塑,偶而见到日本商人金田收藏的一本《废艺斋集稿》,竟然标明是曹雪芹的作品。其中一卷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很科学、详尽地记述了43种制作风筝的方法。当时正在和日本老师整理北京风筝谱的孔祥泽立刻与同仁一道,将这册书誊写临摹了下来。

  那一年,孔祥泽应该是23岁,两年后,那套书和战败的日本人一道从北平城消失得无影无踪。时光如箭,又是20年过去了,到了1963年春天,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一处老百姓放风筝的宝地。孔祥泽没事儿时也会来这儿走走,结果与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