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中最后一句有一个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16:11:33

妙在一个“横”字。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无人问津。

-----------------------------------------------

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举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让学生品评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试问: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通过师生交流,大家认为这个“绿”字有动态美、色彩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充满春意,写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

-----------------------------------------------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

滁州西涧中最后一句有一个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滁州席间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得极妙,是什么? 诗:滁州西涧中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的极妙,请问是哪一个?品味其妙处. 《滁州西涧》最后一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的极妙,请找出并分析。 滁州西涧中最后一句哪个动词用的最妙 韦应物《滁州西涧》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滁洲西涧最后一句哪个动词用得极妙 滁州西涧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的记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动词转化成动名词形式什么时候要双写最后的一个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