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三司会审制度的利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21:42:16

一、北宋三司使的肇端和设立

最早的所谓“三司使”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专谓名词,而只是一个笼统的集体名词。它是对唐代差遣使职中盐铁使、度支使和户部使的概称。唐代自玄宗尔后,差遣使职大盛,据宁志新先生所统计的数据,其种类总数竟达三百三十余种之多[i]。在这数以几百计的各色使职中,盐、度、户“三司”却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没有遵循一般使职“事罢则免”的规律,反而脱颖而出支撑起盛唐以后整个国家的财经系统。

此时的“三司”仍是个笼统的概括,三个使职在事实上依然自成系统。比如,盐铁使主手工业管理系统,度支使主财务行政系统,户部使主户籍征税系统,根本没有统一、整合成为一个完整而又名副其实的中央财经系统。直到唐宪宗元和七年(西元812年),在盐铁转运使王播等人关于“飞钱”的奏章中,首次出现了作为财经三使职的统一名称——“三司使”[ii]之后“三司”并称慢慢成为定制。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明宗任命宠臣张延郎为三司使,史称“三司置使,自延郎始”[iii],这样原来由宰相兼判的“三司使”,第一次以独立的最高财政官的面目出现,逐步成为国家至关重要的中央政府部门。

三司使从肇端到最终形成的过程,表明了有关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几个重要信息:其一,国家政府职官的设置开始打破原来古典政府的规正,趋于实用;其二,国家政府职能也由原来的阶级统治和家国保卫的粗放型向发展经济和行政管理的精密型转变;其三,随着封建经济不断发展与成熟,原先依附于政治的财经系统开始独立出来,分庭抗礼!

三司使的全盛时期还是北宋——“以总国计,应四方贡献之入,朝廷不豫,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且为计相”[iv]。不难看出,此时三司使的政治地位已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然,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递进式的制度承袭,它的根源还是经济。因为“三司”的形成及运作已完全与当时的国家收支、社会经济紧密咬合。比如盐铁使,安史之后几于崩溃的财政危机迫使唐政府不得不在正税——租米之外寻求财源,于是山海池泽之税、盐铁专卖之利便成为了弥补国用的关键渠道。

唐肃宗乾元元年(785年)第五锜因军费糜急被委为诸道盐铁使,实行榷盐。食盐旧价每斗十文,官榷之后立时涨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