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初一生物题,答好再追加100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21:13:07
1、初一生物书上说,岩石圈厚70---150千米,它的差有80千米那末厚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约9千米,最深海沟深11千米,落差有那么厚吗?是书上错了还是我错了?请阐述理由。
2、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会对植物产生什末影响?
3、光速是怎莫测出来的?

2.菟丝子也叫无根草、无娘藤,缠绕在木本和草木植物茎叶部寄生生活的恶性杂草,其寄主植物范围广、危害重、繁殖扩散蔓延速度快,是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菟丝子除本身有害外,还能传播类菌原体和病毒等,引起多种植物的病害。菟丝子在刚生出来的时候是有根的,一旦它们附着在别的植物上,它的茎就会长出许多吸器——吸根,扎入它所附着的植物体内,吸取寄主水分和营养物质,严重时造成寄主干枯或整株枯死
3.17世纪初,伽利略用测量声速的方法来测量光速,他让两个人各提一盏有遮光板的灯,并分别站在相距约1.6千米的地方,令第一个人先打开他的灯,同时开始计时;第二个人见到第一个人的灯亮时,立刻打开自己的灯;当第一个人看见第二个人的灯亮时,停止计时,这样测出光从第一个人到第二个人再返回所用的时间,再测出两地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光的速度。从原理上讲,伽利略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实验失败了。这是因为光速很大,1/7秒能绕地球一周多,靠当时的条件在地球上用通常测声速的方法测光速是难以实现的。于是,人们把测光速的场地移到太空。在伽利略去世后约30年,丹麦王文学家罗默在观察木星的卫星食中,于1676年指出光速是有限的。

1834年,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利用旋转镜来测定电火花持续的时间,也想用此法来测定光速,同时也想确认一下在拆折射率更大的介质中,光速是否更大。惠斯通的思想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完成。

斐索先后研究了光的干涉、热膨胀等,发明了干涉仪。他在研究和测量光速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是第一个不用天文常数、不借助天文观察来测量光速的人。他是采用旋转齿轮的方法来测定光速的。测出的光速为 342539.21千米/秒,这个数值与当时天文学家公认的光速值相差甚小。

傅科在物理学史上以其“傅科摆”的实验著名于世。在光速测定的研究中,他是采用旋转平面镜的方法来测量光速的。其测得的光速为29.8×107米/秒,并分析实验误差不可能超过5×105米/秒。

1850年5月6日傅科向科学院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发现光速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小,证明了波动说的观点是正确的。

迈克耳逊(美国人,A.A.Michelson,1852-1931)继承了傅科的实验思想,用旋转八面棱镜法测得光速为299796千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