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8:37:32

巩固统治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但国家政要掌握在他的祖母文明太后的手里。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执政两个时期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北魏的统治权,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一百多年分裂混战局面,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北魏前期的统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自然灾害连年发生,人民濒于饥饿死亡线上,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因而在北魏统治下,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孝文帝在位的前12年,竟发生了二十多次起义,这迫使北魏统治阶级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激化,尤其是胡汉统治者之间矛盾加剧,因此,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集权,稳定统治,摆脱危机,只有进行改革。

文明太后执政时期,曾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布实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这些都是针对当时传统弊政实行的政治改革,改革的实行,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公元490年,文明太后驾崩,二十四岁的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虽然祖母生前对他很不信任,但他掌权后,在政治上却是其祖母的肖孙,他继文明太后之后,为使北魏统治长治久安,继续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用汉化来巩固北魏的统治。

为了便于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迁都洛阳在北魏朝廷上引起很大的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坚决反对迁都,这使孝文帝想起几十年前,北魏统治者就多次急欲迁都,屡遭反对而不成,因此,孝文帝决定此次迁都先不宣布,他召集群臣,宣布调集军队,大举南征,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的反对。退朝之后,孝文帝单独留下拓跋澄密议,对他讲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