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苏轼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6:19:23
他们的文风,性格,事迹等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苏轼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 清贫乐道 是小隐隐于野的代表任务 他就像菊花一样 高贵却不奢华 默默的在秋天开放 作品主要以写田园风光为主,体现出他放荡不拘.

苏轼达观放任 忘情个人 作品风格豪迈豁达 ,意趣横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以自比陶潜为荣: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陶潜也是因为彭泽会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带相见,陶潜不肯对上方派来的税吏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

陶渊明较为注重内在休养。

陶渊明,高洁,淡泊
苏轼,豪迈,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