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的制订是不是与太阳的升落有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3:17:55
有人说:
子时:23:00-1:00 (zi,3声)
丑时:1:00-3:00 (chou,3声)
寅时:3:00-5:00 (yin,2声)
卯时:5:00-7:00 (mao,3声)
辰时:7:00-9:00 (chen,2声)
巳时:9:00-11:00 (si,4声)
午时:11:00-13:00 (wu,3)
未时:13:00-15:00 (wei,4)
申时:15:00-17:00 (shen,1)
酉时:17:00-19:00 (you,3)
戌时:19:00-21:00 (xu,1)
亥时:21:00-23:00 (hai,4)
但是,如果古代时辰的制订与太阳的升落有关,那么就不应该把古代的时辰对应现在的时间一概而论,因为冬夏的太阳升落是不一样的
请大家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不要以为古人是很落后的,古人尤其在历法的计算上已经相当精确了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太阳:阳历
月亮:阴历

古代时辰的制订当然是与太阳的升落有关了,根据小木棒来指定方向,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