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合成维生素C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5:06:33
有关植物合成维生素C的生理途径,和与某些物质的关系,比如水分

维生素C(Vc),又称抗坏血酸,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高丰度小分子抗氧化物质。某些动物如人类由于缺乏其合成关键酶L-古洛糖内酯氧化酶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并且其在人体内不能长久贮存,只能不断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C。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植物维生素C合成途径如下所列:
  1、与动物合成途径类似的古洛糖途径:该途径认为植物由D-半乳糖经D-半乳糖醛酸和L-半乳糖内酯(L-GalL)等重要中间物质最终形成维生素C,其间发生了类似动物的碳链倒位。
  2 、邻酮醛糖途径:在该途径中D-葡萄糖首先在C-2位上被氧化生成D-葡萄糖醛酮然后在C-5位经表异构酶催化形成L-山梨糖醛酮,并进一步在山梨糖醛酮脱氢酶作用下被氧化为维生素C。
  3、L-半乳糖途径:在光合组织中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证实该途径为植物维生素C合成的主要途径。
  4、糖醛酸转变途径:该途径可能是植物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于特定组织中合成维生素C的途径。

能够治疗坏血病并且具有酸性,所以称作抗坏血酸。在柠檬汁、绿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抗坏血酸是单斜片晶或针晶,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C的作用。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酯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这种化合物在动物体内不能变成内酯型结构。在人体内最后生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成的硫酸酯,从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有生理活性。
1907年挪威化学家霍尔斯特在柠檬汁中发现,1934年才获得纯品,现已可人工合成。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由于它容易被氧化,在食物贮藏或烹调过程中,甚至切碎新鲜蔬菜时维生素 C都能被破坏。微量的铜、铁离子可加快破坏的速度。因此,只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才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它是无色晶体,熔点190~19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所以炒菜不可用铜锅和加热过久。
植物及绝大多数动物均可在自身体内合成维生素C。可是人、灵长类及豚鼠则因缺乏将L-古洛酸转变成为维生素C的酶类,不能合成维生素C,故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如果在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时,则会发生坏血病。这时由于细胞间质生成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