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的原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5:35:51

筒车的原理:筒车的筒相当于叶轮,在水的冲击下获得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当筒车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由于筒底所在的外环半径大于筒口所在的内环,并且两者为同心圆,所以在低处时,竹筒盛水(筒口高于筒底),在高处时,竹筒泄水(筒口低于筒底)。如此往复循环,筒车就能提水了。
  筒车又称 “天车” 、“竹车” 、“水轮”、“水车”,是 一种无需供给动力的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 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 有时多达四十二管。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 至顶倾出, 接以木槽, 导入渠田。最早的筒车记载见于唐代, 宋以后逐渐推广。南宋张孝祥《于湖居士集》中《竹车》诗云: “转此大法轮, 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筒车功效显著,较人、畜力翻车为优, 一些地区沿用至今。

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