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岳飞的母亲一些事情,如姓名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9:44:38

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举世无双的千古佳话“岳母刺字”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母教经典。有人说,岳飞背上的那四个字是“尽忠报国”,有人说是“精忠报国”。一字之差,到底是哪一个呢?
北宋灭亡后,国难当头。在这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岳母姚氏以大局为重,毅然送儿子投入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她深知自己的儿子拜师周侗后,武艺高强,一身系于宋室安危,又怕儿子在复杂局势下思想动摇,于是,临行前,在儿子脊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意在叮嘱岳飞要时刻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
那么,“精忠报国”又是怎么回事呢?岳飞从军后,屡建奇功,收复失地。绍兴三年秋,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皇后又将这四字绣刺在锦旗上,赠送给岳飞,以示鼓励和褒奖。因封建皇帝的居高临下,人们就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

一代贤母 魂归庐山

岳飞母亲姚太夫人,是妇女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尽忠报国,被国人尊为贤母,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经典。陈慕华、雷洁琼、宋平、岳岐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岳母墓题词。
众所周知,岳飞幼时是在艰难困境中度过的,岳母惊涛救子,含辛茹苦,为国培育了栋梁之材。故乡汤阴沦陷后,岳母因子从戎,颠沛流离,后随岳飞军中奉养。当时岳飞驻守江州,因深爱这里的地理环境,故把江州概诺第二故乡。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代贤母姚氏谢世鄂州(今湖北武昌)。当时,故乡汤阴还在沦陷中,魂归故里已是不能。岳飞奏报朝廷。为此,高宗帝特支银1000两、绢1000匹,并赐葬江州今址(九江县沙河乡株岭山)。岳飞和岳云等跣足徒步,扶灵柩直往第二故乡江州庐山之株岭处安葬。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形似卧虎,故以名之“卧虎舔尾”。岳飞在“丁忧”期间,悲痛万分,于墓侧建屋守孝。为追思母恩,建亭于母墓后。青山有幸埋贤母,层峦叠翠如堆螺。于是,亭因山应景而呼之曰“叠翠亭”。不久,战事再起,岳飞移孝作忠,奔赴抗金战场。夫人李氏携族人在这里居住守墓。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沉冤遇害,精忠门第跌入万丈深渊,岳夫人等家中老小被流放岭南,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