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小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8:18:30
能不能提供几个在清朝期间发生的短篇小故事...

演讲用...用时约三分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夏天,魏源的母亲陈太夫人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丧必须去官守制。这时,他贫困交加,连装运棺柩回去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亲友借债度日。这一年八月,他在致友人胡蕴之(林翼)的信中说:“……弟半载东台,只因漕运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他的穷困拮据之情可想而知,后来,魏源得到亲友的帮助,才能将母亲的棺枢致运到句容县谭莲山安葬,在离开东台时,东台城民众扶老携幼相送。
道光二十八年(1848)暴雨连绵,湖水猛涨,河道总督杨以增准备启动运河堤昭关、中新、南关等五坝放水,那时里下河地区七县水稻将熟,如果开坝,让高邮湖、洪泽湖湖水下泻,里下河地区将成泽国,即将到手的稻谷也就颗粒无收,魏源时任兴化知县,立即向河道总督请求缓期开坝,未获批准。他就亲自赶赴两江总督衙门,击鼓撞钟,把总督陆建瀛请出来坐镇救灾,魏源则在风雨中奔走呼号,指挥七县民工挑土护堤。 随着风雨加剧,情况万分危急,河督杨以增为保官位死活要启坝,眼看着万亩稻田将淹没,魏源便顶着风雨,扑倒在河坝上痛哭着说:“要以身为民请命,要启坝就先让大水把我冲走。”目睹此情此景的人们为之感动。自早晨起,巨涛屡次冲上堤坝,民工十余万人严防死守。如此壮观的抗洪场面,一直坚持到傍晚风雨停息,两江总督扶着时年56岁的魏源感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魏源回衙时,前来迎接的士绅拿着香火,放着鞭炮,送来一块大匾,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悬挂在县署正中。这年秋后,兴化、东台等七县获得了特大丰收,人民都称其稻为“魏公稻”,称漕河堤为“魏公堤”。1850年,魏源任盐运海州分司运判,筹银二十余万两,为高邮、宝应堤修缮之用。1851年,魏源任直隶州同知,未几,又授高邮州知州,注重培养人才,高邮那几年科第断绝,魏源上任,重建书院。是年秋,乡试榜出,文武诸生,中式者八人。 应该有点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