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清官为什么不吃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9:48:33
吃些什么白菜 豆腐
像于成龙 就被叫作于青菜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也是宰相 在招待客人时 桌上有一块肉,客人吃完回去议论说范家家风变了 范仲淹当官时还拿钱给族人读书 有钱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包拯在吃饭 司马光说他佩服王安石 因为司马光在一再邀请下还喝了一丁点酒 而王安石却滴酒不沾 不吃肉 不喝酒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人:

有的人为国为民,节省钱粮.所以不舍得吃.
有的人为留清官之名于千古,所以装作不吃.
有的人因家境贫寒而吃不起,所以不吃.
有的人因为真的不爱吃,所以不吃.

吃白菜(青色)、豆腐(白色),表示自己清清白白。、
我觉得一般这么做的人一定不是清官,欲盖弥彰,真正做好官,只要为民办事,为民着想,吃什么不重要

吃肉的就是贪官?
你说得也太离谱了吧。
电视剧看多了。
吃不吃肉看个人情况。

明朝县令的年俸为白银四十五两。据史料,明朝官员的工资是历朝中最低的。省级的最高领导,每年的名义工资是576石大米,折成现在的人民币,月工资大概是11780元。正司局级每年的名义工资是192石大米,月薪大概相当于3930元人民币。七品知县,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合月薪1840元人民币。以上所列举的年俸只是名义上的工资。也就是说实际能到达官员手里面的工资是比这个值要低的 。而且当时朝廷发放的是实物工资, 即大米 、布匹、 胡椒 、苏木 、银子、 银票等等东西 。但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折成大米, 这个折率就成了猫腻的关键所在 。有这么一个实例, 朝廷把市价二十两白银的三十石的大米折成了市价仅有一两的三匹粗布。 可以想想当时一般官员生活的情况。 如果家里面人数少还好, 如果家里人口多 ,那么吃饭都成问题。

以上资料可供参考,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或许朝廷的吏治腐败才导致了贪官的行径.层层克扣,如果名义上给你二十两白银却折成三匹粗布.那么一个清官,只靠俸银度日,吃白菜豆腐还真的不新鲜.易中天曾说清官海瑞月工资大概1000多一点,不收礼也不送礼,每年也只能吃一次肉.

如果真是清官的话就没什么钱了.但还是吃的起的,不过为了体现节俭的精神而已.

1清官2袖清风,这是代价
2吃白菜(青色)、豆腐(白色),表示自己清清白白
我觉得他们只是工于形式
3心里装着百姓,舍不得
4个人的生活习惯
5为了青史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