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帽子前后为啥都有个“门帘”?都哪些皇帝带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9:17:31

古代皇冠前面的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
汉朝皇帝比较多带,比如汉武帝。

那不叫门帘,叫冕冠!
冕板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用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称“玉藻”,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后来玉藻也有用白珠来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干,即胎架,后来改用竹丝、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状胎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纽,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插结。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
从玉笄两端垂黈纩(tǒukuàng黄色丝绵做成的球状装饰)于两耳旁边,也有称它为“瑱”或“充耳”的说法,总之是表示国王不能轻信谗言。这就是《汉书·东方朔传》所讲的“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及《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所讲的“黈纩塞耳,所以弇听也。”天子玉瑱,诸后以石。从武上横贯左右而下的,是一条纮,即长长的天河带。冕冠的形制,世代相传承,历代皇帝不过是在承袭古制的前提下,加一些更改罢了。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戴冕冠的皇帝很多,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比如刘秀,刘备,赢政等等,多了,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冕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