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从周《说‘帘’》的四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8:22:42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流香住”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凭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隔音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

帘的起源似不可考,但帘在汉代已相当的盛行,是确凿的。晋朝葛洪《西京杂记》载《陵寝风帘》云:“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帘皆为水纹及龙凤之像。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另有《独异志》记载,石虎在宫中造楼,“以珠为帘,五色玉为佩。每风至即惊触,似音乐在空”。帝王权贵们真会享受生活,生前奢糜自不必说,死后连陵寝都要饰以有水纹和龙凤之像的竹帘,何其奢华。这说明那时人们制织帘子,已有了很高的水平,也证明帘的历史当更久更远。
帘也写作帘,分别从巾从竹,这两个字古代已经通用。从《陵寝风帘》中可看出帘子制作质料的不同。大概古代以竹为料的竹帘最为普遍,而竹帘中最受青睐的当数湘帘。湘帘顾名思义,是用湘竹编织而成。湘竹,亦名斑竹,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史补》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洒竹,竹尽斑之。”又明王象晋《群芳谱》云:“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其斑如泪痕,世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斑。”因古人赋予湘竹这样一个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使湘帘颇受人们偏爱,也最能惹人遐想。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所居之潇湘馆,门前龙吟细细,凤苇深深,居室内是湘帘垂地,可见湘妃竹这一传说对她的影响之深,另外,也可从其《题帕三绝》之一看出,诗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已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此诗包含了上面的典实,黛玉借此表达对宝玉真挚的爱情。
以织绣为主的布帘子在古代多称为画帘、绣帘,一般为豪门闺客装饰闺房所用,有时也代称女子居处。杜牧《怀钟陵旧游》:“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韦庄《应天长》:“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金凤舞,是说帘子上绣着起舞的凤凰。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凤额,是指绣着凤凰图样的帘额。这些帘子想来做工精细,宛然若画图,风吹帘动,如梦如幻。

1.帘的韵事,帘起隔的作用,帘的诗情画意,各种帘的不同的美感
2.表达了贝聿铭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也赞叹了帘对于建筑装饰的重要意义,即使是设计大师也很看重.
3.对帘的喜爱,赞美之情.
4.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与文章的说明对象“帘”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